一、光学原理
正置金相显微镜通过光学放大与成像系统实现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观察,其核心原理如下:
光学放大
采用短焦距物镜与长焦距目镜组合,实现两级放大。物体位于物镜前焦点附近,经物镜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再经目镜二次放大为虚像,最终呈现于观察者明视距离处。
成像路径
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聚光镜聚焦后垂直照射样品表面,样品通过反射或散射将光线传递至物镜。物镜收集光线并成像,目镜进一步放大后形成可见图像。由于样品表面微观结构差异,反射光强度不同,形成明暗对比,凸显晶粒、相界等特征。
正置成像技术
通过棱镜组对图像进行反转处理,使最终成像方向与实际样品方向一致,避免传统倒置显微镜的图像颠倒问题,提升操作直观性。
二、成像质量优化策略
照明系统优化
选择合适照明方式:根据样品特性选用透射照明(透明样品)、反射照明(不透明金属)或偏光照明(增强内部结构对比度)。
调整光源参数:通过柯勒照明校准光源均匀性,利用孔径光阑控制入射光角度,优化图像对比度与分辨率。例如,暗场照明可突出晶粒轮廓,明场照明适用于细节观察。
镜头与参数调节
保持镜头清洁:使用专业清洁液或柔软布料定期擦拭物镜与目镜,避免灰尘或污渍降低成像清晰度。
选择高倍率物镜:细晶材料(如冷轧钢)需选用50×或100×物镜,兼顾视野与分辨率;粗晶材料(如铸铁)可用10×或20×物镜。
微调焦距:先低倍粗调至图像清晰,再切换高倍物镜微调,防止压碎样品。
样品制备与腐蚀工艺
精细抛光:逐级打磨至1200#砂纸后,采用0.5μm金刚石抛光膏机械抛光,或电解抛光(硬脆材料),消除划痕与伪组织。
精准腐蚀:根据金属类型选择腐蚀剂(如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碳钢),通过预实验确定腐蚀时间(通常5-30秒),清晰显示晶界与相界。腐蚀后需立即用酒精冲洗并吹干,防止过度腐蚀。
图像采集与分析
使用高分辨率相机:配备高像素摄像头与大动态范围传感器,提升图像细节捕捉能力。
软件后期处理:通过图像增强、滤波与灰度变换优化图像质量,利用ImageJ等软件进行晶粒度评级(如ASTME112标准)或相组成定量分析。